技术原理
激光投影使用具有较高功率(瓦级)的红、绿、蓝(三基色)单色激光器为光源,混合成全彩色,利用多种方法实现行和场的扫描,当扫描速度高于所成像的临界闪烁频率,就可以满足人眼“视觉残留”的要求,人眼就可清晰观察。临界闪烁频率应不低于50Hz。人眼所能看到的色域中,液晶只能再现27%,等离子为32%,而激光的理论值超过90%。
激光光源
**早激光投影技术是采用气体激光器作为光源,如He-Ne、氩离子、氪气和铜蒸汽激光器等,分别辐射红、蓝、绿色激光,实现全彩色激光投影,但气体激光器电光效率很低且工作可靠性相对较差。
全息投影技术(front-projected holographic display)属于3D技术的一种,原指利用干涉原理记录并再现物体真实的三维图像的技术。而后随着科幻电影与商业宣传的引导,全息投影的概念逐渐延伸到舞台表演、展览展示等商用活动中。但我们平时所了解到的全息往往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全息投影,而是使用珮珀尔幻像、边缘消隐等方法实现3D效果的一种类全息投影技术。
“全息”来自希腊字“holo”,含义是“完全的信息”,即包含光波中的振幅和相位信息。普通的摄影技术*能记录光的强度信息(振幅),深度信息(相位)则会丢失。而全息技术的干涉过程中,波峰与波峰的叠加会更高,波峰波谷叠加会削平因此会产生一系列不规则的,明暗相间的条纹,从而把相位信息转换为强度信息记录在感光材料上。2019年5月16日,第三届世界智能大会上,展出全息投影技术。
免责声明: 本页面所展现的信息及其他相关推荐信息,均来源于其对应的用户,本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核实后进行删除,本网站对此声明具有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