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模式,武汉的“海鲜陆养”模式:从2023年开始,武汉逐渐兴起了一种新的“海鲜陆养”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在内陆地区实现了工厂化养殖,还在闹市区的写字楼里建起了“空中鱼场”,为城市水产养殖提供了新的场景和需求,“南鱼北养”趋势:石斑鱼的养殖在中国呈现出“南鱼北养”的趋势。石斑鱼因其肉质洁白、类似鸡肉的口感而被称为“海鸡肉”,其养殖产量在过去十年中逐年增加,成为育种养殖的新蓝海。设施渔业的支持:设施渔业的发展为石斑鱼的繁种育苗提供了有力支持,推动了“海鲜陆养”模式的普及和应用。培育新型养殖经营主体,推动产业升级。上海大棚内工厂化水产养殖系统
经过前期现场勘察,本项目充分考虑了各个系统的信息共享需求,秉承系统单独分控、总体集成、有机协同的思路,构建了养殖池调温处理系统、养殖池调水调气调盐度处理系统、气力自动投饵系统、配水池监测及本地气象系统以及1个中间智能控制管理平台。其中,养殖池调温系统通过高精度温度传感器和 调节阀门 ,保持养殖水体预先设定的温度值,并对水体温度进行实时监控;养殖池调水调气调盐度处理系统则通过部署在车间内的液位传感器、盐度传感器、调节阀门等进行补水排水活动,实现池内的气推水循环和盐度控制,保证养殖车间的对虾健康生长;气力自动投饵系统能够设定均匀间隔投喂、分餐均匀投喂、分餐定时投喂,并上传投喂数据,实现集中管控;配水池监测及本地气象系统通过前端布放的各类传感设备及时回传监测数据和气象信息,可以及时预警并为用户提供决策参考。上海专业工厂化水产养殖鱼池工厂化养殖要关注饲料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降低生产成本。
不过,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这个概念,较早形成于20世纪60~70年代的欧洲。该系统较初的思路是通过改进传统的流水养殖,以储水为目的,让养殖场在枯水期保证有足够的水源进行养殖。随着欧洲在循环水养殖技术持续实践,加入提升效率、跨自然限制和环保等养殖需求,发展出如今我们所熟知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发展至今,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已形成鱼池、净化系统、温控系统、增氧系统和杀菌消毒系统多个子模块。通过机械、生化过滤等设备,将鱼池中出现的废料和有毒物质进行过滤或转化,从而净化水质,循环利用;温控系统和增氧系统则负责保证养殖池水的水温和溶氧,提供适宜水生物的生长环境;杀菌消毒系统则负责消除水体中病毒、细菌等外来致病原体。
工厂化养殖走向智慧化新时代,我国渔业科技工作者目前已初步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循环水养殖技术体系,产业发展初具规模。然而,在养殖微生态环境控制、养殖管理与投喂技术、水质自动检测与数字化管理、病害防控、节能降耗等方面还需要不断完善和加强。由于企业管理者因传统养殖理念的束缚,使相当一部分循环水养殖系统集约节约、高效安全的技术优势尚未充分发挥。从设施装备上来看,我国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在水处理精度、水处理效率、运转使用率及自动化、智能化管理水平方面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工厂化养殖可降低对自然水域的依赖,减少资源消耗。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主任刘兴国介绍,在循环水养殖中,大部分水在内部循环使用,通过过滤和净化设备去除废物和有害物质,同时定期补充少量新鲜水,以补偿因蒸发、渗漏和定期排放部分旧水而损失的水量,确保水质参数稳定。“在设计得当的情况下,循环水养殖每天只需更换1%的水。”刘兴国说,这种岸上工厂的养殖方式不仅易于管理和控制,而且运输便捷,实现高效、环保、经济和可持续的水产养殖。现代化渔业产业园是海南省渔业“往岸上走”的标志性工程,目前已经投产石斑鱼循环水养殖项目、对虾种苗繁育项目、蓝海观赏鱼繁育项目等17个项目。园区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3.27亿元,2023年为5.46亿元,今年前八个月园区营业收入已达7.62亿元,持续保持强劲增长态势。工厂化养殖要关注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减少环境污染。上海大棚内工厂化水产养殖系统
通过循环水养殖技术,工厂化水产养殖降低了对外界水环境的影响。上海大棚内工厂化水产养殖系统
2023年6月27日,深远海半潜式养殖平台“宁德1号”经过福建宁德下白石公铁大桥水域、漳湾主航道,驶出宁德东冲口。“宁德1号”是全国首座入级中国船级社(CCS)半潜式全框架深海养殖平台,总长120米,宽56米,箱体高度12.5米,养殖总容积为65000立方米。(无人机照片) 中新社发 宁德海事局 供图发展深远海养殖对于保障国家食物安全、缓解近海生态环境压力、实现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向海洋要食物,打造“蓝色粮仓”,在易受台风影响的深远海,可靠的海洋工程装备是关键。上海大棚内工厂化水产养殖系统
免责声明: 本页面所展现的信息及其他相关推荐信息,均来源于其对应的用户,本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核实后进行删除,本网站对此声明具有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