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遵循原则: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较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很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作为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转型的重要标志,我国已有130多个城市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方案,昆明小区海绵城市路面。确定的目标**是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昆明小区海绵城市路面,使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围绕这一目标确定的时间表是到2020年,20%的城市建成区达到这个要求。如果一个城市建成区有100平方公里的话,昆明小区海绵城市路面,至少有20平方公里在2020年要达到这个要求。到2030年,80%的城市建成区要达到这个要求。
海绵城市生物滞留设施(1)对于污染严重的汇水区应选用植草沟、植被缓冲带或沉淀池等对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去除大颗粒的污染物并减缓流速;应采取弃流、排盐等措施防止融雪剂或石油类等高浓度污染物侵害植物。(2)屋面径流雨水可由雨落管接入生物滞留设施,道路径流雨水可通过路缘石豁口进入,路缘石豁口尺寸和数量应根据道路纵坡等经计算确定。(3)生物滞留设施应用于道路绿化带时,若道路纵坡大于1%,应设置挡水堰/台坎,以减缓流速并增加雨水渗透量;设施靠近路基部分应进行防渗处理,防止对道路路基稳定性造成影响。(4)生物滞留设施内应设置溢流设施,可采用溢流竖管、盖篦溢流井或雨水口等,溢流设施顶一般应低于汇水面100 mm。(5)生物滞留设施宜分散布置且规模不宜过大,生物滞留设施面积与汇水面面积之比一般为5%-10%。(6)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结构层外侧及底部应设置透水土工布,防止周围原土侵入。如经评估认为下渗会对周围建(构)筑物造成塌陷风险,或者拟将底部出水进行集蓄回用时,可在生物滞留设施底部和周边设置防渗膜。(7)生物滞留设施的蓄水层深度应根据植物耐淹性能和土壤渗透性能来确定,一般为200-300 mm,并应设100 mm的超高。
海绵城市种植区的构造
①植被:是指在花园上种植的各种植物,包括草本、小灌木、大灌木、乔木等。
②种植土层:此层为种植区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一般为人工合成的轻质土,不同的植物 对土层厚度的要求是有差异的,配制比例可根据各地现有材料的情况而定。
③过滤层:设置此层的目的是防止种植土随浇灌和雨水而流失,人工合成土中有很多细小颗粒, 极易随水流失,不仅影响土壤的成分和养料,还会堵塞建筑屋顶的排水系统,因此在种植±的下方 设置防止小颗粒流失的过滤层是十分必要的。此层选用的材料应具备既能透水又能过滤,且颗粒本身比较细小,同时还能满足经久耐用、造价低廉的条件。常见的过滤层使用的材料有:稻草、玻璃纤维布、粗沙、细炉渣等。
④排水层:此层位于过滤层之下,目的是为了改善种植土的通气状况,保证植物能有发达的根 系,满足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根系呼吸作用所需要的空气。由于种植土厚度较薄,当土壤中的水分过多时,排水层可以贮藏多余的水分,当土壤中缺水时,植物又可以通过排水层吸收水分。
免责声明: 本页面所展现的信息及其他相关推荐信息,均来源于其对应的用户,本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核实后进行删除,本网站对此声明具有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