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对其进行五轮基因组重排,上海海洋微生物菌种定向改良生产性状,**终获得一株维吉尼亚霉素产量稳定的重组子G5-103,产量约为251mg/L,比亲本UV-1150及野生株提高.3、基因组重排技术存的问题与展望目前,基因组重排技术面临很多瓶颈,其中融合子的高通量筛选是**难攻克的环节,现尚无快速***的筛选方法,需要研究者借助已有知识及技术深入挖掘.另外,由于跨种属亲本之间同源性较差,重组概率较低,因此基因组重排技术很少用于不同种亲本的融合.基因组重排技术自2002年问世以来便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应用在各种微生物菌种改良中,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及社会效益.随着自身技术的发展及生物信息学、蛋白质组学等生物技术的成熟,基因组重排技术必然成为日后开发新产品、新物种的有力技术,为加速微生物菌种改良,进一步促进产业化做出贡献.参考文献[1]ZhangYX.,上海海洋微生物菌种定向改良生产性状,PerryK.,VinciVA.,[J].Nature,2002,415(6872):644-646.[2]PowellKA.,RamerSW.,StephenB.,上海海洋微生物菌种定向改良生产性状,etEvolutionandBiocatalysis[J].AngewandteChemieernationalEdition,2001,40(21):3948-3959.[3]StemmerWPBreedingofGenes,PathwaysandGenomesbyDnauffling[J].Biotechnology&BicessEngineering,2002,7(3):121-129.[4]李亮,林娟。
该研究室主要以细菌、放线菌、古菌和酵母菌为材料开展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基础研究侧重于构建作为基因克隆和表达的遗传系统,尤其是食品级表达的载体与受体系统,研究原核生物基因的时空表达,基因的特异性调控和全局性调控。应用基础研究侧重于研究微生物次生代谢的生物合成途径,提升生产菌的生产能力和获得新的代谢产物;同时采用基因工程和诱变育种等方法,对有应用价值的微生物菌种进行定向改良,以期获得可用于工业化生产的优良基因工程菌株。
主要成果:完成了参与尼可霉素生物合成的重要基因sanF的克隆、鉴定及功能研究,该基因的阻断导致尼可霉素不能合成,结果揭示sanF基因是尼可霉素生物合成的关键基因。选育到麦角固醇高产酵母菌株,其含量达到细胞干重的3%。有关"乳链菌肽20吨发酵罐规模的工业化生产"的项目已经转让,总经费为700万元。选育的高产海藻糖菌株,被认定为科技部"九五"攻关成果。本年度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28篇,其中SCI收录刊物论文8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
于国家相关政策的倾斜,一些不具备生产微生物菌剂的企业也跟风上马,加入到土壤修复菌剂和微生物菌肥的生产行列。企业没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菌种,大都采用外购菌种的形式解决生产问题,但是不清楚由于微生物个体很小,与外界环境的接触面很大,在人工重复培养繁殖过程中极易发生变异,丧失其原来的一些特性,特别是野生环境下的竞争存活能力。这样生产出来的菌剂产品好比自家养的宠物猫,进入自然的生态环境后往往自身难保,见了耗子都会吓怕的情况下,怎么能抓住耗子。
免责声明: 本页面所展现的信息及其他相关推荐信息,均来源于其对应的用户,本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核实后进行删除,本网站对此声明具有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