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用石刻记事,为了保留石刻上的文字,也为了让更多人看到石刻上的内容,于是就有了拓片。”日前,从事拓片工作40多年的谢丽萍说,“拓片是保存文物资料、提供临写模本的重要载体,碑石拓片制作。1000多年来,拓片技艺可说是保存重要文献资料、书法、绘画、雕刻等内容的重要技艺。”谢丽萍的外祖父郭书照先生,17岁时便跟着民间艺人言坤生先生学习拓片技艺。从小耳濡目染并得到外祖父的言传身教,谢丽萍对拓片,碑石拓片制作、绘画,碑石拓片制作、雕刻等技艺颇感兴趣且潜心钻研,如今已从事拓片工作40多年了。
拓片的产生拓片,是以湿纸紧覆在碑碣或金石文物上,扫刷扫平,待宣纸干后,用拓包沾墨打拓其文字或图形而成的手工印刷品,拓片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捶拓始于隋代,**早的作用主要是用于临摹习字。到盛唐时,这种临字方式被贵族士大夫普遍采用。到南宋时期,拓片的拓制已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拓片在制作时,先把宣纸润湿后再用扫刷上到碑刻上,拓包蘸墨捶拓而成,后又经过托裱。拓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和人类的共同财富。
传拓是我国的一种传统技法,它是将纸覆在碑刻、青铜器、甲骨、陶瓦器、印章封泥、古钱币等器物的文字、图形、纹饰之上,采用墨拓手段,将其原大拓印在纸上的技法。始于六朝,**早是用来拓汉魏石经及秦刻石的。唐代以后盛行,宋初,遂用以拓古器文字。到了清代晚期,随着金石学研究的盛行,墨拓的应用更为普遍,对于传承我国古代***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金石拓本是中国读书人对历史文字、文物遗存,以传拓的方式来成像,而且可供后人题跋拜观钤盖收藏流传。
免责声明: 本页面所展现的信息及其他相关推荐信息,均来源于其对应的用户,本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核实后进行删除,本网站对此声明具有最终解释权。